- 郑超;李奇伟;黄振瑞;敖俊华;刘可星;
采用盆栽砂培方法研究4个不同磷水平(0、0.01、0.1、1 mol/L)对粤糖93-159(YT93-159)、新台糖22号(ROC22)和粤糖00-236(YT00-236)甘蔗苗期根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提高,甘蔗生物量增加,地上部生长迅速,根冠比显著降低;低磷胁迫能促进根系生长,在一定磷浓度范围内,形态指标值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提高;高磷(1 mmol/L)会抑制YT93-159和YT00-236根系的生长。根系活力和ATPase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始终保持在49%左右。YT93-159在低磷胁迫下,根系生长最发达,不同磷水平引起的根冠比变化值比ROC22、YT00-236小;YT93-159的根重、地上部重、根系活力、ATPase活性等均最大,ROC22次之,YT00-236最小。
2015年02期 v.35;No.21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赵秋芳;陈娅萍;顾文亮;赵青云;王辉;王华;庄辉发;朱自慧;
以香草兰花芽和叶芽功能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香草兰花芽分化期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在香草兰花芽分化期,叶芽和花芽功能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P、K呈下降趋势;Mg、Mn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Cu、Zn反之;Ca、Fe、B含量波动频繁且花芽和叶芽功能叶变化不一致。整个香草兰花芽分化期中,花芽功能叶N、P、K含量均低于叶芽功能叶,Mg、Mn、Cu、Zn含量高于叶芽功能叶,二者的Ca、Fe、B含量呈高低波动,无统一规律。
2015年02期 v.35;No.21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彭文书;马莉;赵苗苗;张文杰;严亮;
以铁皮石斛无菌幼苗为材料,在不同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配比的生长调节物质、香蕉汁、马铃薯汁以及活性炭,研究其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生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根培养基为:1/2 MS+6-BA 0.2 mg/L+10.0%香蕉汁+10.0%马铃薯汁+NAA 0.4 mg/L+2.0%蔗糖+0.04%活性炭,生根条件为光照强度2 000 lx、琼脂用量7.0 g/L、培养基p H为5.8是最适宜条件。
2015年02期 v.35;No.21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淑萍;张武;陆晓英;白明第;陈艳林;孔维喜;李贵华;杨顺林;
介绍元谋县葡萄种植发展优势、品种应用现状、优势品种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元谋县葡萄品种的发展提供参考。
2015年02期 v.35;No.210 19-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邓爱妮;周聪;段云;赵敏;范琼;
综述近年来海南地区野生蔬菜基础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分析野生蔬菜物种资源、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毒理实验、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概述目前海南野生蔬菜的利用情况,并指出存在问题和措施,为海南野生蔬菜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意见。
2015年02期 v.35;No.21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顾文亮;谭乐和;郝朝运;王辉;朱红英;
鹧鸪茶是海南民间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目前已在海南开发成为具有保健功能的畅销旅游产品。本文对当前鹧鸪茶的研究进展与开发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对鹧鸪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2015年02期 v.35;No.210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勇;李芹;王树明;李涛;郭艳;周敏;
选取不同环境(海拔、坡向,不同品种、不同树龄)的橡胶树对寒害状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从降温过程、性质与特点及橡胶物候、品系(种)、割龄等方面对橡胶树寒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以平流为主的混合型降温过程,是多次寒害累加受害的结果。2橡胶树割龄寒害症状从重到轻表现为失管胶林段(前2次寒害达4~6级的割林,受灾后疏于管理,长势弱恢复慢)>老割林段(割龄21~30年)>新割林段(割龄1~20年),橡胶树中幼林基本无寒害。主要查明2013/2014年冬春滇东南植胶区橡胶树寒害情况,总结抗寒植胶经验,提出抗寒植胶建议,为滇东南今后种好橡胶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02期 v.35;No.210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利标;冯岗;王顺清;姚监;
室内测定了非洲楝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显示,非洲楝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10和14 d的LC50值分别为0.466和0.173 mg/m L;此外,非洲楝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还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与对照相比,幼虫龄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减小,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降低。非洲楝具有防治斜纹夜蛾的潜力。
2015年02期 v.35;No.210 42-4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绍琼;陈伟强;邓成菊;李芹;张建春;刘学敏;王晓燕;张光勇;孙寅虎;常仕代;
针对云南省河口地区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2月份达到高峰期;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中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对黑星病的危害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香蕉炭疽病在1~3月发病率较低,8~12月为发病高峰期;河口县西部地区危害率较东部和中南部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危害率逐渐升高,但并不显著。
2015年02期 v.35;No.21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夏勇开;刘殿国;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土传病害,对生产危害极大。从研究香蕉种植户对枯萎病的认知特征和防控技术行为入手,可以为科学防控枯萎病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香蕉主产区的20个县(区)的133份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的扩散,防控成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技术培训经历和种植经验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种植户对枯萎病的防控行为;蕉园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抗逆品种的选择对枯萎病蔓延有一定的影响。引导和规范种植户修复土壤、重施有机肥、注重土壤酸碱度平衡等生产技术行为,可以抑制或减缓枯萎病的蔓延;拓展香蕉种植户对枯萎病防控技术的认知深度,以"技术的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起枯萎病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体系,可以达到抑制枯萎病的目的。
2015年02期 v.35;No.210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建春;张光勇;陈伟强;孙寅虎;邓成菊;李芹;刘学敏;杨绍琼;王晓燕;黄绍忠;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5月)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5~9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2)同一海拔高度下,病情指数呈现出下游大于上游和中游,而危害率则出现相反的趋势,250~3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3)>中游(1.96)>上游(1.77),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86%)<上游(70.00%);450~5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1)>中游(1.77)>上游(1.76),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29%)<上游(69.14%)。(3)同一区域则表现出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和危害率均高于高海拔地区。
2015年02期 v.35;No.21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寅虎;张光勇;陈伟强;张建春;邓成菊;李芹;杨绍琼;刘学敏;王晓燕;黄绍忠;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省红河湿热山区木薯枯萎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受温度及降雨量的影响,5月高温时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尤其是8月份病情开始大规模扩散,10月达到峰值,危害率达57%~77%;(2)不同栽培地区该病病情指数及危害率有明显差异,其中病情指数河口地区=2.15>金平地区=1.78>个旧地区=1.28,危害率河口地区=31.64%>金平地区=26.71%>个旧地区=26.00%;(3)低海拔地区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均基本大于高海拔地区。
2015年02期 v.35;No.21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金龙;李秋洁;易克贤;习金根;高建明;张世清;陈河龙;贺春萍;吴伟怀;刘巧莲;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丙环唑、抑霉唑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对柱花草炭疽病菌株CH008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值在0.032 3~0.735 2μg/m L,成为最具潜力的替代使用杀菌剂;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EC50值在1.381 3~3.208 8μg/m L。
2015年02期 v.35;No.21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龙海波;鄢小宁;岳建军;白成;
2011~2014年,调查了海南省6个县市125份甘蔗根际土样的植物线虫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海南甘蔗地每百克土壤中平均含有植物寄生线虫57条,其中沙性土壤中线虫平均含量达到143条,高于粘性土壤的42条。所分离出的线虫分布于13个属,包括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 spp.)、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spp.)、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spp.)、剑线虫属(Xiphenema spp.)、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 spp.)、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 spp.)、拟毛刺线虫属(Paratrichodorus spp.)、拟长针线虫属(Paralongidorus spp.)、螺旋线虫属(Helicotylenchus spp.)、肾形线虫属(Rotylenchulus spp.)、垫刃线虫属(Tylenchus spp.)、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 spp.)和小环线虫属(Criconemella spp.)等。根据形态学特征及测量值,初步鉴定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及玉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zeae)为海南甘蔗上的优势种类。
2015年02期 v.35;No.21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兆龙;曹翠文;乔燕春;林鉴荣;
茄子青枯病是茄子的主要病害,对茄子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对茄子青枯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规律、抗性品种的筛选和选育、茄子青枯病的综合防治,同时对茄子抗青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讨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5年02期 v.35;No.210 74-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维峰;王娅玲;黄艳丽;高云涛;
利用超声耦合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牛大力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影响牛大力总黄酮提取的料液比、硫酸铵浓度、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等因素进行探讨,以建立牛大力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影响牛大力总黄酮提取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乙醇浓度>硫酸铵浓度>超声时间;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40(m∶V)、超声时间50 min、硫酸铵浓度为0.3 g/m L,在此条件下,牛大力总黄酮得率为5.82 mg/g。
2015年02期 v.35;No.21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艳峰;
探讨丁香黄芪提取液不同配比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将采后的圣女果分别放入1∶1、1∶2、1:3、2∶3、2∶1、3∶1、3∶2配比的丁香黄芪保鲜液中,浸泡处理1 min,以蒸馏水浸泡圣女果1 min为对照试验,室温贮存,研究不同配比的保鲜剂处理对圣女果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保鲜剂对圣女果的感官品质、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差异显著。丁香黄芪配比3∶2的保鲜效果最好,该处理的圣女果较空白对照推迟6 d腐烂,且失重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P<0.05),Vc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感官品质保持最佳。
2015年02期 v.35;No.210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云竹;方佳;钟秋平;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SA)、萘乙酸(NAA)、壳聚糖(CTS)、吲哚丁酸(IBA)、茉莉酸(JA)、激动素(KT)和甲基茉莉酸(MJ)等7种诱导剂对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作用,筛选出SA、NAA、CTS、IBA等4种刺激效果明显的诱导剂,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4种诱导剂的最佳组合为SA 92.00 mg/L、NAA 6.0 mg/L、CTS5 4.0 mg/L和IBA 3.0 mg/L,得到印楝素含量的实际值为8.61 mg/g,与理论预测值8.69的相对误差为0.92%。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符合要求。
2015年02期 v.35;No.210 86-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苏朝顺;张开志;高金晓;罗婷婷;殷进武;何龙源;小罕吞;陈国斌;段先;
对瑞丽市5个乡镇不同区域14个点的大米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瑞丽市大米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个别区域性的Pb污染,且受到污染的程度较轻;其余区域大米中重金属Pb、Cd、As、Hg的含量均在标准限量内;4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1.0,综合污染指数0.178~0.862,大米污染程度为安全—警戒限;从重金属的角度看,可放心食用。建议从大米的市场准入制度、种植耕作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大米优质安全生产。
2015年02期 v.35;No.210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孔冉;刘晓雪;罗炼芳;苏俊波;
为全面了解甘蔗种植农户种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湛江地区100个甘蔗种植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湛江甘蔗种植农户现实状况,得出结论与启示。
2015年02期 v.35;No.210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