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豪;张华;黎晓思;聂智毅;吴秋欣;曾日中;
以橡胶树无性系热研879为研究对象,探明海南冬季低温割胶对橡胶树胶乳生理参数及橡胶质量的影响,为指导橡胶树热研879冬季低温割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S/2 d/3(半螺旋、3天1刀)为割制,在冬季低温气象条件下对热研879进行割胶,测定胶乳产量、干胶含量、硫醇、蔗糖和无机磷含量和橡胶粒子粒径,以及生胶的橡胶分子量、门尼黏度值、氮含量、塑性初值P_0和塑性保持率PRI等质量指标,并进行实验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低温割胶会导致橡胶树热研879的胶乳产量、干胶含量、蔗糖、橡胶粒子粒径、橡胶分子量、门尼黏度值和塑性初值P_0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当温度回升时,这些胶乳生理参数和橡胶质量指标又会迅速升高;而胶乳硫醇和无机磷含量的变化则相反,随着温度下降,其含量升高。在生胶质量方面,门尼黏度值、橡胶分子量和塑性初值P_0随着低温割胶的进行表现出持续下降,并且它们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但与氮含量、塑性保持率PRI呈负相关;生胶的氮含量与塑性保持率PRI随着温度下降却持续增长,并且它们之间也呈现出正相关性。冬季低温会导致橡胶树热研879产胶量和橡胶质量下降,其中胶乳蔗糖和无机磷含量的下降是引起胶乳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生胶质量的下降可能与橡胶分子量下降和氮含量升高密切相关。因此,冬季低温不利于高性能天然橡胶的割胶生产。
2025年09期 v.45;No.33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宇萍;邓宇驰;王伦旺;宋修鹏;刘晓燕;颜梅新;
为给蔗区提供优良甘蔗新品种,以桂糖02123和云蔗89159为亲本组合进行杂交,在实生苗假植和选种圃分别进行宿根性评价和耐机收等性状指数选择,经过“五圃”育种、区试和7年宿根蔗试验、耐机收试验,育成甘蔗新品种桂糖69号。其第1年宿根蔗指数达到1.05,比对照高0.20;第1至第7年宿根蔗产量达到101.32~75.71 t/hm~2,比对照增产33.42%~50.87%;全期平均蔗糖分为15.16%,比对照高0.37个百分点;人工接种黑穗病发病率0;机收后的第1至第3年宿根蔗产量96.39~91.70 t/hm~2,与人工砍收区的相当,耐机收指数为1.00~1.0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桂糖69号为宿根性强,宿根年限5~6年以上,有效茎多、早熟、高糖、高产的品种,高抗黑穗病,耐机收能力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可在广西蔗区种植。
2025年09期 v.45;No.338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光林;杨永智;陈林杨;李春;张建春;赵东兴;
云南河口地区种植的青皮红心柚存在青壮年树势强旺,营养生长量过大,成枝能力强,萌芽率弱,花量较少,坐果率低等问题。为减弱河口青皮红心柚树势,促进花芽形成和提高坐果率,以4年生青皮红心柚植株为试材,在9—11月进行主干环剥(直径11~16 cm)、主侧枝(直径7~9 cm)环剥处理、叶面喷施烯效唑、多效唑单独或组合处理的控梢促花试验;3—4月谢花后春梢老熟(叶片转绿2/3时)对另一批树进行环剥保果处理。结果表明,在河口地区9—11月环剥主侧枝(直径7~9 cm)+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烯效唑)促花效果最明显。同时能不同程度促进春梢增粗,节间长变短,叶长变短,起到控梢促花的作用。环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果实赤霉素3(GA_3)、脱落酸(ABA)、植物细胞分裂素(CTK)、植物吲哚乙酸(IAA)含量。第一次生理落果期环剥主干或主枝对青皮红心柚有一定的保果作用。环剥处理能促进河口地区青皮红心柚成花,增加果实坐果数。上述研究表明,环割(剥)处理与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河口地区青皮红心柚促花保果,进而提高产量,对青皮红心柚在云南河口地区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9期 v.45;No.338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佳语;
分析建兰新发叶芽高生长发育规律,建立理想的生长模型,为兰花优质高效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选用大棚栽培的忆香荷、君荷、高山春色3种建兰新发叶芽为研究材料,通过3种非线性模型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建立新发叶芽高生长模型,并对建兰叶芽生长期进行阶段划分,探讨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叶芽生长均符合植物的“S”型曲线生长的一般规律,3种模型也均能模拟建兰新发叶芽高的生长曲线,其中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优度更高,与实测值也更接近,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更好。通过Logistic模型方程将建兰叶芽生长阶段划分为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其中生长盛期持续时间较长且生长量大,其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3.23%以上。研究提出了建兰新发叶芽生长模型及其生长规律,为建兰后续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v.45;No.33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小红;刘佳哲;蔡林;樊东函;韦冬玲;吴红英;
为了解不同品种奇楠沉香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萌发特性,以6个不同品种奇楠沉香种子为研究材料,对其在室内自然脱水之后的含水率、萌发率、萌发势和成苗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奇楠沉香不同脱水时间种子千粒重、含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差异显著。新鲜奇楠沉香种子含水率在46.46%~56.85%,千粒重在170.53~255.16 g,奇楠沉香种子在室内自然状态下会较快脱水,脱水5 d后,种子的含水率降到3.81%~5.19%,其中油叶子失水速度最快。6个品种奇楠沉香的新鲜种子平均发芽率为100.00%,平均发芽势为63.15%,平均成苗率91.48%;随着含水率下降,6个品种的奇楠沉香种子发芽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脱水3 d后降到93.70%,成苗率下降为59.07%,而发芽势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脱水3 d后上升到82.05%。综合各项指标,紫奇品种最好,种子在室内脱水3 d后,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最高,说明紫奇种子耐失水性较强。
2025年09期 v.45;No.33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耀仪;黄作军;莫子洪;苏士杰;徐圆圆;江天远;
为筛选适宜鸡血藤扦插繁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苗木生产质量,揭示鸡血藤的内在生根机制。以5~6 a仿野生栽培的鸡血藤木质化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ABT 1号生根粉(ABT_1)和双吉尔GGR 6号生根粉(GGR_6),设置3种不同浓度50、100、150 mg/L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对生长50 d后的鸡血藤根、茎、叶以及根系中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根剂种类、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鸡血藤生根指标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100 mg/L ABT_1插穗地下生物量0.28 g,根表面积41.11 cm~2,根体积0.97 cm~3,且该处理的隶属函数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得分排名首位;100 mg/L GGR_6插穗地上生物量1.23 g,苗高17.1 cm,地径3.33 m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BT_1 100 mg/L处理的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_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ZR/IAA、ABA/IAA和GA_3/IAA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且GA_3、ABA和GA_3/IAA与生根指标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100 mg/L ABT_1适合促进鸡血藤扦插苗的根系生长发育,100 mg/L GGR_6有利于地上部分的苗木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调节内源激素水平,较低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更有助于健壮根系、培育高品质的鸡血藤扦插幼苗。
2025年09期 v.45;No.338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丽梅;李林轩;肖潇;宋利沙;万凌云;韦树根;
为深入了解桑寄生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顽拗性,以桑寄生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脱水时间处理对桑寄生种子的影响,测定脱水胁迫过程中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种子含水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细胞色素C氧化酶含量以及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脱水前期,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增幅明显,脱水后期淀粉含量、细胞色素C氧化酶降幅明显,说明脱水胁迫过程种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研发桑寄生种子保存关键技术奠定基础,也为顽拗性种子脱水修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45;No.33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志文;谢黎黎;罗平;陈昱帆;韩寒冰;黄新敏;
为了收集、保护、鉴定化橘红种质资源,丰富其品种多样性,推动化橘红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广东省化州市不同区域收集了8份化橘红种质资源(密叶金毛、密叶、黄绒、金钟、凤尾、金钱督、陆赠线纹、乾宁一号),在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内化橘红基地进行改接换种试验,研究了8份化橘红种质资源在道地药材产区化州改接换种后的适应性、植物学性状特征表现与胎果有效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8份化橘红种质资源改接换种后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密叶金毛与陆赠线纹改接换种后植株长势弱(未采集到合适的胎果),适应性较差,密叶、黄绒、金钟改接换种后植株长势较强,适应性强;密叶、黄绒、金钟改接换种后植株叶片、花及胎果的植物学特征表现较好;黄绒、金钟的胎果内的总黄酮、柚皮苷及野漆树苷含量相对较高。综上所述,从改接换种后植株生长适应性与胎果内有效成分各方面来看,黄绒与金钟2个品种比较适合在化州当地进行改接换种,可以助力化橘红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45;No.338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亚南;陈媚;徐丽;冯红玉;高玲;
热带水果一直被视为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西番莲又名百香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是近年来颇受大众青睐的热带水果之一,但因其栽培品种遗传背景狭窄,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难,品种更新迭代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现代消费市场对百香果产品的多样性需求。翅茎西番莲(Passiflora alata Curtis)是西番莲属可食用种之一,具有抗性强、产量高、风味独特的特征,对该资源的研究可为培育西番莲新品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81份翅茎西番莲杂交群体为材料进行研究,监测果实生长发育过程、调查果实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果实整个生育期需约8周,果实纵横径、围径和单果重均表现为先快后慢的上升曲线。果皮鲜重和硬度的生长曲线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第5周果实籽粒出现汁水,可溶性固形物呈上升曲线,果实酸度(Acid)呈下降曲线,表明随着果实长大,果实甜度增加,酸度降低。在第7周到第8周时果实固酸比增长速度较快。果实果柄长上、果实酸度(Acid)、固酸比及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00%,种子长宽比、面积及千粒质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2%,从分析结果来看,翅茎西番莲果实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该研究可为今后西番莲的适时采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优异种质筛选提供材料。
2025年09期 v.45;No.338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鉴茹;程尚贤;魏思宇;赵姝睿;吕小旭;
探究达乌里秦艽组织培养技术,为实现其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以达乌里秦艽幼苗叶片为材料,分析不同处理对其生长分化的影响,研究其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达乌里秦艽幼苗叶片经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建立植株再生体系,外植体消毒处理的最佳条件为75%酒精30 s后0.1%HgCl_2 4 min;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MS+1.0 mg/L NAA+1.0 mg/L 6-BA,最高诱导率为93.03%,诱导出愈伤组织最早时间为23 d;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MS+0.8 mg/L NAA+0.5 mg/L 6-BA,诱导率为36.13%,生芽最早时间为20 d;不定根诱导最佳培养基1/2 MS+2.0 mg/L IAA+0.5 mg/L IBA,诱导率为96.71%,平均生根数7条,平均最大根长为12.84 cm,生根最早时间为10 d;组培苗在土壤基质为V_(泥炭土)∶V_(珍珠岩)=3∶1时炼苗10 d,移栽苗长势良好,成活率最佳,为86.49%。本研究建立了达乌里秦艽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为达乌里秦艽的人工快速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2025年09期 v.45;No.338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梓安;李春牛;赵兴东;卜朝阳;丁海云;李先民;
为筛选适宜云南元江种植的茉莉花新优品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联合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广西林木良种香妃4号茉莉花在元江进行区域种植试验。经过3年的栽培及观察,该良种在云南元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3月上旬开花,花期3—11月;香妃4号茉莉花花蕾大小、百花重、鲜花产量、当年生花枝长度及鲜切花瓶插期时间均优于当地主栽品种双瓣茉莉,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在中国茉莉花主要产区云南元江种植推广,适用于茶叶窨制及鲜切花生产。研究进一步总结了香妃4号茉莉花在元江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其在元江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v.45;No.338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晓兵;崔一平;黄峰;凌金锋;林接英;
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火龙果产业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火龙果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南亚热带水果。华南地区高湿多雨,火龙果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化学防治仍然是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截至2024年8月31日,我国火龙果用农药登记产品77个。文章具体从农药产品的防治对象、有效成分、产品剂型等方面,分析了火龙果用杀菌剂和杀虫剂的登记特点和市场需求;阐明火龙果用农药存在登记产品数量少、防治对象单一、农药种类不均衡、有效成分同质化等问题。此外,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产品尚未见登记。为改善火龙果用药现状,需加快农药新产品、新剂型的研发,配套植保无人机用药和助剂,普及科学用药技术和相关法规,制定植保标准化技术规程并宣贯。
2025年09期 v.45;No.338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征宇;肖新生;周蓉;李佳颖;袁方;王晶晶;
烟草种植过程中常通过施用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而由此造成的烟草中农药残留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探讨烟草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代森锰锌在烟草中的降解规律,于2023年在湖南省永州市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开展了田间试验,考察了施药方式、施药浓度、采摘间隔期以及初烤对烟草中代森锰锌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烟叶中代森锰锌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喷施方式下的半衰期为3.6 d,灌根方式下的半衰期为4.6~5.7 d;喷施代森锰锌1.0和1.5倍推荐用药量时的收获安全间隔期t值分别为16、20 d;灌根代森锰锌1.0、1.5和3.0倍推荐用药量时的收获安全间隔期t值分别为12、18和22 d。研究结果为代森锰锌在烟草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09期 v.45;No.33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华玲;黄信传;殷秋妙;黄健祥;曾坤宏;杨慧;
为了解广州市某一区域韭菜重金属污染情况并对其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为产业发展和消费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韭菜、灌溉水、沟间水、土壤中As、Pb、Hg、Cd、Cr的含量,并通过长期日摄入量(CDI)、食品安全指数(IFS)、靶标危害系数(THQ)、致癌风险(CR)和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HI)等评价指标对韭菜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韭菜样品的As、Pb、Hg、Cr检出值均低于GB 2762—2022的最高限量值(0.05 mg/kg),但是韭菜样品A_3(0.057 8 mg/kg)和B_2(0.089 mg/kg)均存在Cd超标的现象。从健康风险评价指数来看,韭菜样品的CDI值、IFS值、THQ值和HI值均低于相对应的无危害风险指数,而韭菜样品中As的CR值均高于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规定的A类致癌物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但低于非致癌物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因而被评定为Ⅲ级风险水平,致癌风险程度低。说明该韭菜存在Cd超标现象,若长期连续食用该韭菜,可能存在一定的危害。
2025年09期 v.45;No.338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建飞;谭孟祥;何燕;陈燕丽;
为了掌握不同季水稻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的风险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广西早稻和晚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融合气象、遥感、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等多源信息,从水稻生理灾损视角,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3方面,构建广西双季稻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广西早稻和晚稻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风险区划的比较与验证。结果表明:总体上,广西早稻和晚稻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风险等级呈现河谷、盆地和平原高于丘陵、山区特征,低至中等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北高海拔山区,次高至高等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左江河谷、右江河谷、桂中盆地一带,以及桂东的西江—浔江—郁江流域和桂东北的漓江、贺江流域平原地区;空间分异上,广西早稻和晚稻高温热害风险等级由南向北呈相反趋势,桂南沿海由早稻高风险区降低为晚稻次高风险区,而桂东北北部由早稻次高风险区提升为晚稻高风险区。广西双季水稻关键生育期高温热害风险评估区划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区域水稻优化种植布局、规避气象风险、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2025年09期 v.45;No.338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会英;张德;刘海刚;
云南干热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干热”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生长。近年来,随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多,加快了热带亚热带果树产业进程。文章概括和归纳了云南干热区热带亚热带果树的良种筛选、高效栽培和标准化栽培科技创新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云南干热区果树良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在热带亚热带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并立足区域气候特征及地理条件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应用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创新热带亚热带果树良种和栽培技术推广模式,加大推广力度。本研究为推动云南高原优质水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和生态衍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45;No.338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玲云;甘阳英;刘晓静;谢茹;肖广江;
文章分析了全国茶叶主产省份—云南、贵州、福建、湖北、四川、湖南、浙江、广东等8个省茶产业的面积产量、产业结构、区域聚集、效益规模,以及广东省茶产业运行情况,探究了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2025年09期 v.45;No.338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广江;谢茹;张玲云;朱明君;
茶产业是广东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实施“百千万工程”战略的关键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系统研究广东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核心特点,深入剖析其优势产区布局、特色品种结构、科技创新成果及进出口贸易态势、市场消费模式等多维度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广东省在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经验,并客观地指出当前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与现代市场化、品牌化需求之间的产业痛点和瓶颈。基于对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未来行业趋势的前瞻判断,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广东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2025年09期 v.45;No.338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