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龙;吴志祥;杨川;赖华英;
通过对比法研究收获幼龄胶园间作作物香蕉和葛藤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除速效N含量上升外,收获香蕉、葛藤后,胶园土壤全K、全P、全N、有机质、速效K和速效P年平均含量相比空白对照均出现下降,尤以速效磷、速效钾下降最为明显。收获香蕉后土壤p H值和含水量变化不明显,而收获葛藤后,土壤含水量和p H值均出现下降。这说明,间作作物香蕉和葛藤被收获后易导致土壤N、P、K等养分流失,土壤肥力明显下降,为防止土壤肥力退化,应做好胶园水土保持、保留地表植被、收获间作作物后及时施加有机肥和氮磷钾等无机肥料。
2014年08期 v.34;No.204 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建华;李静;陶忠良;陈俊明;谢贵水;
在0~15℃温度范围内,测定10个油棕种质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等与抗寒性大小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份油棕种质的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是反映油棕低温胁迫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再次为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处理的10个油棕种质的综合抗寒力为:RYL38>RYL36>RYL31>RYL33>RYL39>RYL34>RYL32>RYL37>RYL40>RYL35。
2014年08期 v.34;No.204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韩义胜;符策强;孟卫东;王效宁;
从黑龙江、江苏、浙江和天津等省市引进405个粳稻品种在海南试种,经过2年筛选,获得3个对热带气候适应性较强的粳稻,表现出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米质优的特点。对入选粳稻进行小面积生产试验并提出海南引种粳稻的原则和栽培技术建议。
2014年08期 v.34;No.20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洁远;李小洁;郭炳权;沈祝富;杨真荣;苏修荣;叶家敏;
通过超级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及播种期、移栽密度、氮肥施用量等系列试验,探索研究广西沿海地区双季超级稻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途径。试验研究结果和示范推广实践表明,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超级稻主栽品种、科学安排双季超级稻栽培茬口、合理确定移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科学灌溉和综合防控病虫害,是广西沿海地区双季超级稻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当地双季超级稻的主栽品种可选用特优航1号、Y两优1号等;播种期早造以2月18日至2月25日、晚造在6月23日至6月30日播种为宜;移栽密度早造以24万~27万穴/hm2,晚造以27万~30万穴/hm2为宜;目标产量为7.5~9.0 t/hm2的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总施纯氮量以210~240 kg/hm2为宜。
2014年08期 v.34;No.204 17-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赖正锋;张少平;李跃森;吴水金;张玉灿;
开展不同氮、磷、钾肥水平,不同施肥措施,有机肥不同用量等对苦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平衡施肥是苦瓜生产上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以尿素64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405 kg/hm2,有机肥22 500 kg/hm2的平衡施肥方式最佳。结果同时显示,钾肥施用量对苦瓜品质影响较氮肥、有机肥、磷肥影响大。
2014年08期 v.34;No.20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罗红霞;王玲玲;李玉萍;方纪华;戴声佩;李海亮;
海南省冬季瓜菜的发展,对缓解物价上涨,保障居民冬季"菜篮子"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遥感、地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讯网络、传感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探讨海南冬季瓜菜种植区划系统研究,提出构建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格局分布平台、冬季瓜菜种植适宜性评价平台,以及冬季瓜菜种植对比评价平台,以期为海南冬季瓜菜结构化调整、集约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助推热区"三农"建设步伐。
2014年08期 v.34;No.20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贺治洲;尹明;谢振宇;沈建凯;王悦;
水稻叶色突变体是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一种叶色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绿色的叶色突变类型,目前在水稻中已定位了至少36个转绿型叶色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已被成功克隆。本文综述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特性、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机理及其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2014年08期 v.34;No.204 30-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冯慧敏;张俊;王志双;徐小雄;陈友;王沛政;武耀廷;
香蕉枯萎病己成为香蕉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属于土传性病害,扩散蔓延速度快,难于进行生物控制、药物防治及轮作、浸田等常用防治方法的防治。因此,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香蕉遗传改良,培育抗病品种。选用从INIBAP[(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nana and Plantain,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引进的42份香蕉种质资源,采用伤根侵染法,用含2×106个孢子/L的香蕉枯萎病1号和4号小种菌液分别对42份香蕉幼苗进行处理,筛选抗香蕉枯萎病种质。结果表明:在侵染1号小种时,7份材料表现高感,13份感病,22份中抗,无高抗;在侵染4号小种时,25份材料表现高感,12份感病,5份中抗,无高抗。综合分析显示,M11和M25对枯萎病1号和4号小种均表现中抗。
2014年08期 v.34;No.20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覃和业;彭素娜;陈媚;刘以道;马蔚红;
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组培增殖苗为材料,探索麻竹生根培养基及关键技术,筛选移栽介质。结果表明:诱导生根时,切取高为2~3 cm的丛芽最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3.0 mg/L+NAA 0.8 mg/L,生根率达94.6%;麻竹生根苗移栽最佳的基质是椰糠,成活率可达90%,且幼苗生长健壮。
2014年08期 v.34;No.20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毕方铖;戴宏芬;孟祥春;
构建含潮霉素抗性基因和GFP基因的双元载体p CAMBgfp,以其为转化载体用农杆菌EHA105介导的方法对芒果胶孢炭疽菌Cg-8菌株进行遗传转化,以潮霉素抗性和GFP荧光来筛选阳性转化子。然后,通过离体接种芒果叶片和果实观察病斑大小筛选致病性缺陷转化子。结果获得500个阳性转化子,转化效率为平均106个孢子可获得400个左右同时具有潮霉素抗性和GFP荧光的阳性转化子,且其经多次在无潮霉素的培养基上传代后能得到稳定遗传。随机挑选其中13个突变体进行PCR检测,均可扩增出潮霉素基因目的条带,致病性分析从中筛选得到8个致病性减弱或缺失突变体。
2014年08期 v.34;No.20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田新民;李洪立;何云;洪青梅;胡文斌;李琼;
本文概述顽拗型种子的生理特性和目前主要保存技术,从作物种类和研究内容方面详细阐述了热带作物顽拗型种子保存的研究进展,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作出展望。
2014年08期 v.34;No.20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卢昕;李超萍;裴月令;郭涵;时涛;黄贵修;
2010年11月,在对海南省儋州市的木薯病害调查中发现一种根腐病。经致病性评价,分离获得病原菌。显微观察发现,菌丝无分隔,孢囊梗呈简单合轴分枝,孢子囊多顶生,倒梨形,厚垣孢子大量产生,球形、顶生。形态观察结果初步表明,其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几株棕榈疫霉(HQ237481,HQ237478和HQ237477)的序列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OA或CMA培养基、26~30℃、p H 5、D-木糖醇、乙酸铵、光暗交替是病菌生长最适条件,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
2014年08期 v.34;No.204 59-6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宁;姜芳燕;黄海;
从血鹦鹉鱼(Cichlasoma citrinellum×C.synspilum)肠道内分离了7种细菌,经纯化培养和感染实验确定其中1种为潜在益生菌(0129B),该细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葡萄糖、甘露醇、明胶、硝酸盐(还原)、甘露糖等5项指标为阳性,麦芽糖、阿拉伯糖、木糖等15项指标为阴性;16S r RNA方法扩增出1 541 bp片段,鉴定其为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盐度、温度、p H值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初步确定该菌的合适培养条件为盐度10、温度40℃、p H值8。
2014年08期 v.34;No.20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衍堂;
阐述测定橡胶白粉病严重度造成产量损失率的意义;指出迄今测定产量损失率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测定产量损失率的正确方法和合理的计算公式。
2014年08期 v.34;No.20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杰祥;景晓辉;吴伦英;
黄单胞菌借助保守的III型分泌系统,将多个效应蛋白注入植物细胞,克服宿主的防卫,利于黄单胞菌在植物体内发挥毒性功能。最近对III型效应蛋白致病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酶功能的效应蛋白在黄单胞菌及其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黄单胞菌存在一类独特的III型效应蛋白(Avr Bs3家族)。迄今为止,仅在黄单胞菌和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发现Avr Bs3家族效应蛋白,Avr Bs3家族通过模拟转录激活子来操纵寄主植物易感基因的表达。
2014年08期 v.34;No.20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王刚;陈统强;潘家利;高峰;王淞;姜毅;
利用海口市琼山气象站1962~2011年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以下简称11~4月)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口市11~4月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探讨海口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海口市11~4月热量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33℃/10a(P<0.01),1963年发生突变;各月平均气温均呈正趋势变化;(2)11~4月总降水量存在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趋势率为-15.6 mm/10a(P>0.1),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各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变率大;(3)11~4月总日照时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趋势率为-48.7 h/10a(P<0.01),2001年发生突变;各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容易造成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充分,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产量;(4)温度上升明显,干燥度增大,气候暖干化,加大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气候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农作物产生正负效应,了解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将对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合理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提供帮助。
2014年08期 v.34;No.20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沈晓君;王辉;李晓煜;陈卫军;夏秋瑜;赵松林;
为明确椰肉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控制酶的活动,研究低温、巴氏、80℃烘干、超高温及微波处理对椰肉贮藏期内中脂肪酶(LPS)、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低温、巴氏、80℃烘干、超高温和微波处理均对椰肉中的LPS、PPO和POD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椰肉进行6 d以内的短期贮藏时,80℃烘干处理对脂肪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抑制作用明显;而对椰肉进行6~12 d长期贮藏时,超高温处理效果显著。通过对新鲜椰肉进行不同的处理,可以达到抑制椰肉内酶活性,提高椰肉品质的目的。
2014年08期 v.34;No.204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万凯;丁晨红;邓义才;骆冲;梁应坤;
对蔬菜水果样品中的赤霉素残留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赤霉素经80%甲醇溶液提取,用石油醚脱色,经过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和磷酸缓冲液反萃取,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净化,然后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的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206 nm波长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在此优化实验条件下,赤霉素标准溶液在0.25~50 mg/L呈良好线性,r=0.999 9,检出限为0.067 mg/kg。6种蔬菜水果的添加回收率为71.6%~105.2%,RSD为2.1%~9.8%。
2014年08期 v.34;No.20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秦荣秀;梁忠云;李桂珍;陈海燕;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茶树油的化学组分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贮存条件和贮存时间对茶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油在保存过程中,主要成分4-松油醇相对比较稳定,含量变化不大。大部分单萜烯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减少量最大的组分是α-松油烯。而对伞花烃异于其他单萜烯,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含量增加,是增加量最大的组分。在保存过程中,茶树油单萜烯向对伞花烃、单萜醇以及单萜烯氧化产物等物质转化。因此,茶树油只能短时间保存在玻璃瓶中。
2014年08期 v.34;No.204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芳燕;宋文明;杨宁;黄海;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藻体生长及形态特征产生显著影响;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的影响也较大,单面框网养殖效果总体要优于网格塑料筐。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防治杂藻污染。本研究为海南产长茎葡萄蕨藻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2014年08期 v.34;No.204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招弟;陈义挺;陈婷;黄珊露;胡薇;
主要介绍猕猴桃的6种功能成份,即维生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多糖、黄酮、多酚的研究近况,及猕猴桃在果实贮藏、加工工艺、保健药用方面的开发利用,为今后猕猴桃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提供帮助。
2014年08期 v.34;No.204 104-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