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世鑫;蒋妮;陈乾平;
以山豆根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产地的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类及其带菌率,观察杀菌处理对真菌抑制作用及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山豆根种子育苗前处理提供参考。采用洗涤离体、PDA培养的平皿法,对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真菌进行检测,考察其携带真菌的孢子负荷量、种类、分离频率;选用5种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观察其对真菌抑制作用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外部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镰孢霉属(Fusariumspp.)和亚隔壳孢属(Didymella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刺盘孢属、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间作壳属(Diaporthespp.)真菌。不同产地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2)多菌灵、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对山豆根种子携带的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以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较好。常用的多菌灵抑制的真菌主要是刺盘孢属和青霉菌属真菌;而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对山豆根种子携带的刺盘孢属、镰孢霉属、亚隔孢壳属、链格菌属、青霉菌属真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82.4%以上。(3)各杀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黄素甲醚·绿色木霉处理和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发芽势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2022年06期 v.42;No.29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娟;任可乐;孙杰;张朔生;杨五生;杨壮;刘锦云;
为了对比分析枣芽红茶与滇红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枣芽红茶和滇红茶中总黄酮类、总多糖类、总皂苷类和茶多酚类成分的含量;采用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和葡萄糖(Glucose, Glu)诱导的高血糖模型小鼠及正常小鼠,对比研究2种茶叶对血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枣芽红茶和滇红茶中总黄酮类成分含量分别为1.7%和1.76%;总多糖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31%和0.58%;总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63%和0.46%;茶多酚类成分含量分别为2.3%和1.3%。与模型组相比,枣芽红茶组和滇红茶组均可显著性降低AD、Glu诱导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p<0.05),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对正常小鼠枣芽红茶组与滇红茶组血糖值仅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枣芽红茶和滇红茶对AD和Glu诱导的高血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但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
2022年06期 v.42;No.299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晓娟;庄卫东;陈品品;刘靓;汤红玲;谢少和;
分析椒样薄荷、日本薄荷、银披薄荷与葡萄柚薄荷品种花和茎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差异,为薄荷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薄荷花与茎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4个薄荷品种花的挥发油含量均高于茎叶,且颜色较深;椒样薄荷花和茎叶中挥发油的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花中含量较多的为薄荷呋喃,茎叶中含量较多的为薄荷醇;日本薄荷花和茎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薄荷醇与L-薄荷酮;银披薄荷花和茎叶挥发油含量最多的成分均为D-香芹酮;葡萄柚薄荷花和茎叶挥发油含量最多的成分均为芳樟醇。8个挥发油样品中共有成分仅D-柠檬烯一种,特有成分19种;4个品种的花中皆含有3-蒈烯,在茎叶中未检测到。
2022年06期 v.42;No.299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和俊才;林毅;吴桂苹;高鹏慧;刘霖娜;谷风林;
以泡草果为原料,以香菇添加量、火腿添加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草果酱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以草果酱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运用响应面法(RSM)对草果酱配方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草果酱成分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泡草果20%、大豆油30%的条件下,草果酱配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香菇30%,炒制温度为100℃,炒制时间3 min;经3次平行试验验证,草果酱平均感官评分值为89.58分,实际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成分,分别是醇类(15种)、醛类(6种)、烯类(22种)、酯类(6种)、其他类(6种),主要化合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1,8-桉叶油醇(29.86%)、萜烯醇(3.72%)、α-松油醇(7.22%)、糠醛(3.72%)、β-蒎烯(6.23%)、石竹烯(5.89%)和丁酸芳樟酯(13.00%)等,检测出的成分主要是醇类和烯类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草果酱风味和营养提升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6期 v.42;No.299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德仁;白婷婷;李小佳;成栢吉;吕镇城;
建立基于HS-SPME-GC-MS法的快速测定小罗伞根挥发性成分的方法。以总峰面积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萃取头极性、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平衡时间、解吸时间等)实验的基础上,通过L_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为萃取针CAR/DVB/PDMS,萃取温度80℃、平衡时间20min、萃取时间50 min、解吸时间4 min;在此条件下,从罗浮山小罗伞根部鉴定出2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古巴烯(27.59%)、水杨酸甲酯(9.04%)、α-姜黄烯(8.58%)、α-雪松烯(8.46%)。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分析小罗伞根的挥发性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6期 v.42;No.299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